田间17岁左右到上海开始写诗,1935年,还不到20岁的他就已经出版了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前者描写工人、农民、兵士等受苦者的命运,呼唤民众的觉醒,情感真切;后者是一曲忧郁的中国农村的牧歌,带着村野的粗犷和泥土的芬芳。他的诗富有生活的气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战斗的情绪和呼声。抗战以后,田间投入了战争,而且还发动了街头诗运动。闻一多称誉田间是“时代的鼓手”,指出田间诗的特点是“质朴、干脆、真诚”。
教学建议
1.体味臧克家诗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苦吟”的特色。
2.田间“鼓点式”的诗行排列,省略了大量的叙述,使诗意的运动变成了从意象到意象的跳跃,因而意象的形象性更加凸现,这种手法概括力强,有利于表现宏伟壮观的场面。阅读诗作,认真体味。
3.要联系本节所选诗作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其战斗性与人民性的特点。
精读作品
臧克家:《烙印》《老马》《宝贝儿》
田间:《给战斗者》
评论摘要
1.所谓有意义的诗,当前不是没有。但是,没有克家自身的“嚼着苦汁营生”的经验,以及他对这种经验的了解,单是嚷嚷着替别人的痛苦不平,或怂恿别人自己去不平,那至少往往像是一种“热气”,一种浪漫的姿势,一种英雄气概的表演,若更往坏处推测,便不免有伤厚道了。所以,克家的最有意义的诗,虽是《难民》《老哥哥》《炭鬼》等篇,但是若没有《烙印》和《生活》一类的作品做基础,前面那些诗的意义便单薄了,甚至虚伪了。人们对于一件事,往往有追问它的动机的习惯(他们也实在有这个权利)。对于诗,也是这样。当我们对一首诗的动机(意识或潜意识的)发生疑问的时候,我很担心那首诗还有多少存在的可能性。读克家的诗,这种疑问永不会发生,为的是有《烙印》和《生活》一类诗给我们担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