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改革的主题是发展民生
民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民生问题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按照历史发展的线性逻辑,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中都存在民生问题,只是每个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不同,即便是在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仍然依靠集体劳动与平均分配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历史上非民主国家中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依靠社会底层的不断反抗和统治集团的适度调节与妥协实现的;在鼓吹人民享有天赋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时代,所有民主国家的改革都号称以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终极目标。民生问题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原因在于民生问题是人类进行其他活动的前提,人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才能从事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马克思从个体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出发,对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马克思的这段话中确实没有“民生”一词,但却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等民生问题来加以阐述。恩格斯评价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物质资料的获得是进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民生问题贯穿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它并非一劳永逸地就能得到解决。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不断做出调整,每一次社会形态的衰落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种调整的原因是生产关系满足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无法解决当前社会民生问题,因此,始终存在的民生问题是不断进行改革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