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很能体现老子的这个观点。故事要从一首诗说起。这首诗一共有四句,而且语言也明白易懂: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位大学士。当时他家的旁边有一块闲置的土地,但是因为这块地,他的家人与邻居发生了纠纷,于是家人想让其出面干涉处理此事。这种情况下,这位大学士写下了这首诗寄给家人。家人一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主动退让一步,让出了三尺宽的地方。而他的邻居见状也主动后退让出了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出现了六尺宽的巷子,俗称“六尺巷”。后人为了纪念这段颇具生活哲理的故事,在巷子旁边立上了牌坊,上书“礼让”两个大字,并借此警示后人凡事要礼让为先。这条有名的六尺巷,现存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全长约一百米。
六尺巷的故事非常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还有一则与之相反的,以现代“路怒族”为主题的新闻,更能从相反的层面上验证遵道崇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