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师叔七战七败,以退为进
春秋时期,楚国在南方诸国中地盘较大、国力较强,所以它极力想进一步扩张势力,企图称霸诸侯。
这一年楚庄王命令大夫戢黎率领楚军进攻庸国,戢黎熟悉楚国西境的地理人情,一举攻占了庸国的方城。但庸人集众奋力抵抗,楚军一时也无法取胜。此时戢黎部将子扬窗守方城,因麻痹大意而被庸人俘获。庸人对子扬窗看守不严,三天后子扬窗逃回,向戢黎报告情况说:“庸国人数众多、各部齐集,都是手拿武器、身穿异服的兵士,如果我们兵少则很难取胜。不如调集所有主力和后备人马一举攻入庸国,才能全歼庸军。”师叔不同意地说:“强攻不可,对庸国部众应以智取,不能硬拼。可先佯作退走,有意小败几次,使庸人以为我军不堪一击,因而骄横,庸人越是胜利而骄傲、放纵,就越会激怒我军士兵,然后再等待时机进攻。”于是他亲自率军与庸人接战,一连七仗,师叔都有意败下阵来。庸人果真以为楚军不能打仗,便骄傲地说:“人都说楚军强悍,但不是庸人的对手!”因而戒备松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