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卢沟桥事变开始的中日战事,至“八一三”中日开战,已经扩展为两国间全面性的战争,中国也逐渐形成全国性抗战的局面。
二 举国一致共赴国难
卢沟桥事变和淞沪抗战的爆发,促成了全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团结,共同投入挽救国家危亡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几年,在野党中国青年党曾琦、李璜、左舜生和国家社会党张君劢等人已逐步在抗日民族立场上与国民党接近,并走向合作。在1935年底蒋介石兼任行政院长后,北方“独立评论”派学者对国民政府的方针表示了理解和支持,有些学者(如蒋廷黻、翁文灏)参加了国民政府的工作。
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内各派系间、各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改善,走向团结合作。1937年7月,国民党政府通过庐山谈话会邀请各党派负责人和学术教育界、产业界代表人物,就政治、外交、经济、教育各种问题交换意见,这是促成各种政治力量合作、共赴国难的开端。国民党中央制定“信约”,要求“泯灭平日党内外一切彼此之偏见,亲爱精诚,同生共死”。此前阎锡山、冯玉祥早已与蒋介石和解,担任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广西李宗仁、白崇禧表示拥护中央政府抗日,白氏8月4日到南京,后受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李宗仁统领之广西军队40个团陆续开赴抗日前线,李先任第一预备军司令长官,旋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四川刘湘拥护全国抗日,出席国防会议,允诺出兵,支持长江下游工业西迁四川和国民政府迁驻重庆。川军从9月起分由邓锡侯、孙震和杨森、刘湘、唐式遵率领,开赴华北、淞沪及浙皖边境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