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想象,大明宝钞从面世之日起就开始贬值。由于发生不可控的贬值,朝廷就加大发行量,从而造成更迅速的贬值,这是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明宝钞仅仅发行了15年,钞值已经贬到官方定价的1/4。到宣德十年(1435年),大明宝钞发行60年之时,宝钞对白银的市场比价,降到了1000贯抵1两(官方定价是1贯抵1两)。也就是说,明朝的法定货币在60年间,贬值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形同废纸。户部经过调查后表示,民间交易,只用金银,宝钞没人用。
面对大明宝钞刹不住车的贬值,朝廷的应对也很奇葩:一开始是用权力禁止民间使用铜钱、金银交易,后来想到要回笼旧钞,但回笼过程还想着以新钞来搜刮社会上的白银,导致彻底失败。
直到大明宝钞发行大约100年的时候,即正统至成化年间,宝钞在民间流通中彻底绝迹。这个时间点,跟元朝的寿命(97年)差不多,但明朝没有因此灭亡,只是多亏了朝廷的变通。从正统到成化年间,朝廷逐步放开“银禁”,“朝野率皆用银”,相当于政府被逼放弃了已经崩溃的法定货币,重新锚定了具有硬通货性质的白银,从而拯救了明朝的经济体系。
到嘉靖末年,明朝的赋税几乎都是通过白银收取,甚至国家的各项财政支出,包括军饷、工程营建、政府采购等,也都用白银。这说明,在1560年左右,虽然朝廷仍未承认白银是法定货币,但在现实中,白银已是整个帝国的第一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