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和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仍然不高
当前,中国碳交易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在《京都议定书》第一减排承诺期下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的背景下,国内虽然已经成立了排放权交易所,但是中国大多数企业和公民低碳环保意识仍不高,导致在中国没有强制的总量控制减排的情况下,各地的碳交易所几乎没有自愿型的碳交易产生。具体表现在:第一,中国碳市场的需求量不高。大量的企业没有自觉贯彻低碳环保的意识,只有少量的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参与自愿的碳中和项目,通过各排放权交易所或环境交易所购买碳减排信用。而大量的企业不会主动参与到减排和碳交易中,导致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第二,碳市场流动性差。中国碳交易的参与主体缺乏,使得碳交易产品种类单一,缺少促进碳金融市场形成并开发碳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动力,碳市场的活跃程度较低。第三,企业和个人对目前进行碳交易的不信任。企业和个人自愿参与各地的碳交易所的交易的意愿与碳交易的整体环境有很大关系,目前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完善的法律规则和具体制度,企业和个人既缺乏碳减排交易的意识,也会对各地并不统一的环境排放权交易所进行的碳交易的作用和意义产生质疑,使各碳交易所的碳减排产品交易量更低。当然,各地环境排放权交易所普遍缺乏交易需求的现状,除了企业和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不高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如政府部门未出台有关碳交易的激励机制或惩处机制;在国际谈判中坚持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16]等。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企业和个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环保的意识仍然不高,是造成碳交易所几乎都陷入进退两难困境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