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中美市场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长城》同样收获了较多关注;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观众更多地提到了影片视觉效果之出众及对类型应用之纯熟,并将《长城》与《指环王》等大制作冒险类型电影相提并论。
不难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层级的影评人之所以对《长城》有着如此差异巨大的评价和态度,源于他们对影片期待的不同。《长城》在成片之初就至少杂糅了多重身份,并以此为据获得了来自不同层面的压力和期待。首先,《长城》是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其艺术水平和思想内涵不可避免地进入张艺谋个人的电影作品序列中被进行比较。之前有关“张艺谋已死”的论调就是此种影片归类方式的必然后果。其次,亦有评论将《长城》视作中国的民族电影而苛责影片中有关饕餮、禁军、孔明灯等文化载体的客观性谬误。再次,《长城》作为典型的好莱坞电影似乎也有不当之处,仅在结尾处有关雇佣兵威廉和女将军林梅是否应有性爱戏份一节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导演张艺谋临时删减这场戏的风闻又给予了评论更多后殖民主义或东方主义理论的空间。“如果《长城》一旦沿用了好莱坞那种西方/男性与东方/女性的叙事逻辑,那么,张艺谋在影片中小心翼翼维护的东方主体立场,在国内的电影观众看来,就可能瞬间瓦解而失去了平等对话的可能。[2]”